您的位置 : 闲鱼文学网 > 资讯 甘相伟胡适章节目录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无弹窗全文阅读

甘相伟胡适章节目录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无弹窗全文阅读

时间:2019-03-25 17:12:30编辑:亦寒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小说主角名为甘相伟胡适,由黄轶打造的出版小说,已上架微阅云。全文讲述了“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第八章 和北大一起高呼:自我万万岁 免费试读

不要惧怕不一样,你大可以活出不同

北大箴言:

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杨振宁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出生于一个很贫穷的家庭,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富裕,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是太好,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这样,加上他素来喜欢提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平常人总会觉得这个孩子有问题。身边有太多的人向爱因斯坦的母亲劝说,劝她早一点带孩子去看病,以免发展严重了。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只是笑笑,并不当回事。别人说得多了,她就会反驳说,这就是我孩子的天性,他绝对是个不一般的人物,我很早就帮他确定了人生目标,我相信他会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而爱因斯坦的父亲,也曾经给他立下大志向,告诉他以后要向科研方向发展。但前提是量力而行,有多大的力量就发挥多大的作用,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父亲帮他总结了一下,虽然他的学业情况一般般,成绩并不是很优秀,可是他却对物理和数学很感兴趣。父亲相信,他可以在这两个方面有所作为,只要他继续努力下去的话。

爱因斯坦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帮他确定了人生目标,要朝哪个方向去努力,这是难能可贵的。而我们很多人却整天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缺乏方向,甚至掩藏了自己突出的领域,这样是很难有大建树的。

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成长之路也大不相同,不过,这种不同可能恰恰是我们成才的养分。有太多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他们在进入北大之前是那么“与众不同”,而走出北大之后又是那么出类拔萃,同样与众不同。

杨振宁是20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他20岁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当时给杨振宁做指导的是北大的吴大猷教授,从此,杨振宁与北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次,杨振宁回国,进入了北大学堂为北大学子讲述自己成长和科学探索的心路历程,尽管杨振宁先生不是第一次回国,但是他依然受到了北大学子无比热情的欢迎。

在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杨振宁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去讲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发展历史,提醒学生们一定要注重科普知识的摄取和对科学发展史的了解。

杨振宁在20世纪30年代成长,那时候他在北京一所中学读书,当时有一本叫《中学生》的杂志,从那里,杨振宁第一次接触到了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排列组合和对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杨振宁从这篇简单的文章中,洞察出物理存在的奥秘,他想去探索。他认为,一个会写文章的人,能够将近代科学发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年轻人是非常重要的。从书本上,大家能得知主流常识,可是这样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出现定式,使他们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思考。

杨振宁对北大学子说,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专业性强的专业很吃香,能用自己的专业去赚钱更加吃香,他也不反对用专业去赚钱的想法,不过,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取向。

比如他自己,在留洋国外之后,面对回国还是留外的问题,他就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说,每个人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拿教育而言,如果大家在思考到底是出国留学好,还是在中国接受教育好的问题,那么他们应该先了解北大、清华等这些条件压根不比国外差的高等学府,这些学府在很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水平或许会比国外一流大学逊色一点,但是绝对比国外二三线的大学要好得多。所以,大家不必一窝蜂地往外涌,觉得外面的学校就一定很好。

杨振宁打比方说:如果一个学生能拿到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那么,他最好到斯坦福深造,出国留学;但如果这个学生只能收到二三线学校的offer,那么,他还是留在国内比较好。

杨振宁希望强调的是: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同的,没有必要跟风。无论是对待学习还是跟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美国学生重视启发性思考,中国学生擅长逻辑性学习。其结果是,美国学生可能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根基不稳,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完全;而中国学生因为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所以基础根基会比较好,就是发散思维差一点。因此,我们要看到不同,善于发扬自己的长处,尽情挥发自己的能力,不必惧怕自己不一样。

杨振宁在北大的讲话告诉我们,确实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同,并且我们生而不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自然也不会有全然相像的两种命运,当我们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时候,不要害怕,我们要善于从这种不同中总结自己的特长和特色,善于发挥,将不同之处营造成我们发光发亮的亮点,这比抹掉棱角、跟随主流、人云亦云要实在得多。

北大行动指南:

1.要不同,就要有丰厚的底气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你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但你也不能在知识的海洋上漫无目的地飘荡。要选定自己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一定应是你稍加努力就可以达成的。然后,你再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北京大学的学生们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懂得锁定自己的目标,然后朝这个目标奋勇前行,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这就是目标的力量。而且他们的学习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的高效率的定向选学法。通俗地解释就是举一反三,由一个知识联想到更加深入的知识,防止自己的头脑负荷过重,从而脚踏实地地学,直至攻克自己的目标。

所以,我们在成长路上,要像海绵似的吸收知识,让自己的底气丰厚起来;同时要懂得有的放矢,抓住自己感兴趣、能彰显特长的重点知识来学习,学会举一反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我们才有资格不同。

2.要不同,就要有崭露棱角的决心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哪怕你能力再强,也无法毫无差池地预知前方,你不可能掌握即将发生的一切变化。于是,很多人认为,如果自己像一个圆球,那么,前方的路无论是平坦大道还是坑坑洼洼,都可以好走一点。于是,他们将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同于别人的棱角都去除,成为了一个圆润却不出彩的球状。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他们虽然能在平凡的道路上走得很好,不过一旦遇上人生的下坡路,遇上逆境,他们就会更加迅速地坠入谷底。因为他们失去了让自己活命、让自己抓住悬崖重新往上爬的个人棱角,他们过于圆润了,甚至说缺乏特长和闪光点。

相反,有的人不惧怕自己的不一样,他们秉持自己本有的棱角。在人生路上,也许起点之际,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艰辛,本无坑洼的大道,走起来也会慢一些,可是,他们能彰显出自我的不同,遇到困境,遇到绝路,他们的棱角将成为他们绝处逢生的秘诀,成为他们最大的本事,从而实现“咸鱼翻身”。因此,如果我们要活得不同,取得不同的成就,我们就要有保持棱角、崭露棱角的决心。

北大思考题:

一次面试中,北大教授问了应试的学生一道问题:你的劣势是什么?

教授面对每个学生问的都是这样的问题,然而,每个学生给出的答案都不同,大致上是两种:一种讲述自己真正的缺点,例如,迟到、不守时、缺乏冒险精神,等等;有的是过于虚伪的表述,例如,“我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和劣势就是没啥缺点”“我觉得我的劣势在于我实在太爱学习了,除了学习,好像别的事情都提不上劲儿似的”。

这两类答案在教授的心目中都是不及格。你猜为什么?

因为,第一类答案很容易让别人一下子摸清你的底蕴,这是真正的缺点;而第二类说白了,那是过于虚伪,别想凭着这样的答案骗过教授的耳朵,说不准还会在教授心目中留下不诚实的形象。

那么,面对这个简单得只有几个字的答案,到底怎么回答才是最好的呢?

其实,只要在上述两类答案中找寻一个平衡点就可以了。以“迟到不守时”为例,如果你回答的是:我总是迟到,因为我总是专注于一件事情,一旦我开始了一件事情,我就会有必须把它做完才罢休的执着,所以经常因为一件事情没做完,而无法准时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这样的回答能让人看出你的缺点,可是缺点背后是更大的优点,那就是专注。

每个人都是金子,每个人都可以发光

北大箴言: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李四光

很多人抱怨自己为了工作和生活日夜奔波,埋头苦干,却一直没法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总是与扬名立万擦肩而过,内心难免会对此怨愤。但是,在怨愤的时候,我们也要扪心自问,反省一下:为什么大家都在一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有的人可以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有的则一直平平无奇、庸庸碌碌呢?其实,造成这个差别的最大原因在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在于有没有给自己发光的机会。

在工作上,上司自然不喜欢散漫的员工,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一味埋头苦干,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默默无闻地鞠躬尽瘁就足够。

这很难吧?其实也不难。这是我们对自己拔高的一个硬性要求,是外在压力给我们的动力,也应该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要求。意思是,我们不能甘于完成事情,得到生活物质,得到工作机会就满足了,我们要成为优秀的人,让自己闪闪发光。

在这一点上,出自北大的学子就做得很好,他们懂得“做事埋头、做人抬头”的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懂得适当地抬头,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付出与才华。他们很清楚,自己是一块金子,而接下来的事就变得很简单了,那就是发光。

凡古今中外集大成者,都是懂得高瞻远瞩,懂得展现自己闪光点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看清形势发展,才能帮助自身开阔视野,提升工作之外的边际效应,增加工作的附加值,从而使自己跻身成功之列。

李四光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科学家,也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1904年,李四光还只是学生的时候,就因为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和所有留学生一样,李四光非常关注国事发展。当时中国正处于变革更替的年代,孙中山先生力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晚清的腐朽统治,所以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李四光第一时间申请加入同盟会,成为了同盟会中最年轻的一员。

李四光的做法获得了孙中山先生的强烈好评,孙中山认为李四光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强烈的革命意识,非常有志气,必将成才。

果不其然,李四光从日本毕业后,回到祖国,为新中国效力,在武昌起义中,先后担当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和实业部部长。只可惜,后来袁世凯搞帝制复辟,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李四光遭受到排斥,从此退出政府舞台。

不过,金子是什么?那就是放到哪里都能发光的东西,诚如李四光。

李四光离开国民政府后,马不停蹄地前往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获取硕士学位后,继续回国效力。此时,李四光到了北京大学,担任地质系教授和系主任。在北大,他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三分之一时光。由于当时中国的地质学发展还处在起始阶段,一切科研设备和理论基础都非常匮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似乎会分身术一样,一人教授多门课程,务求将自己所懂的全部倾囊相授,同时开设了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测量及构造地质学等多门课程,保持每周教学实践在19个小时以上。

除了发挥自己专业知识层面的优势,李四光还将自己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对待学生工作非常严肃负责,将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务求达到启发性强、有充足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程度。比如,当时他讲述的岩石学课程,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没有办法拿到玻璃质晶体模型。怎么办?这可能有碍学生的吸收和了解。于是他凭借自己的记忆,在上课前早早来到课堂上,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岩石晶体模型的样子,希望能帮助学生了解岩石构造。

除了教学之外,李四光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也从不掩藏,从未耽搁,在教学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科学研究,进行野外考察。当时,李四光常常带着学生到西山进行现场教学、发掘断层、收集岩石等,一切有助科研、有助知识提高的实地勘测他都不会放过。每次野外考察回来,他就会认真地撰写日记,整理不同的岩石标本,再分门别类地陈列起来。

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李四光掌握了大量资料,为他的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使他通过长期而深入的研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当然,我们或许会假设,如果当年袁世凯没有进行帝制复辟,李四光是否会在临时政府的领导下成为一名官员?这是有可能的,不过,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事物总是永不停息地处于变化之中,我们的遭遇和环境会因为时移世易而产生改变。

唯一不会改变、唯一能帮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的个人能力。我们要将自己看成是金子,并且以金子般的骄傲和自持,不断强化自己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静看风起云涌,以不变应万变。正如李四光当官不成,临时政府倒台,他便继续凭借自己的坚毅和能力在新的领域开创出自己的一番成就。

北大行动指南:

1.将自己看成金子,挖掘自己的闪光点

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摒弃唯心、唯物等哲学范畴的观点不谈,笛卡尔这句名言,起码说明了我们自身的思考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

一念起,一念灭,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可以,那么,我们就会朝着“还可以”的方向去树立自身的形象,实践自身的价值;但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认为自己“不行”,那么就等于给自己的未来盖棺定论了。

大家都看过丑小鸭的故事,如果丑小鸭将自己放在鸭子的行列中与别的鸭子进行比较,那么它就是丑的,奇丑无比。但是,这种表面的丑往往隐含着更深的含义,只要善于探索,善于改变,给自己一个更高、更好的定位,那么丑小鸭也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因此,无论现在的你是怎样一种境况,如何一个形象,请你一定要将自己看成是金子,这是你人生中必须要做的事情。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觉得自己很棒;然后,勇于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不管闪光点是大抑或小,不管特长是高端的还是平凡的,只要将自己擅长的方面进一步深化培养,哪怕是打油这么简单的特长,也能熟能生巧。

这样,你就可以让别人欣赏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让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了。

2.表现自己,一定要“快、准、狠”

古语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后成于实。”意思是,我们要成大事、做好事,一定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不过,时至今日,单纯踏实苦干已经远远不够了,古今思维提倡的“实”是一种心态,告诫我们千万别过于好高骛远,但并不等于说实实在在地干活就是完美。

其实,我们需要在实干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闪光点,通俗一点讲:哪怕你是最平凡无奇的环卫工人,也请你立志当一名得到别人啧啧称赞的环卫工人。

面对现代生活要求的不断提升自己,勇于表现自己,并且“快、准、狠”地表现自己才是正道。要做到“快、准、狠”地凸显我们的优势和闪光点,我们要不断强化时间管理的效率,树立“下手快,做事狠”的生活理念,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坏习惯。对待每项事情都要立足在一个“快”字上,要学会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争分夺秒,戒掉“工作拖延症”,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养成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同时,勇于利用机会,抓住时机展现自己,是一切的重点。无论你是庸庸碌碌地埋头苦干,还是干净利索地高速完成工作,不会表现自己就等于将自己的功劳抹杀掉一半不止。因此,要抓住时机表现自己。

北大思考题:

一次,北大教授向三位女学生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教授假设说:现在,如果你们三个人一起到咖啡厅闲坐着聊天,你们觉得你们当中谁是最有魅力的?

答案是四选一:

选项一:觉得自己属于中等,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

选项二:觉得自己最有魅力;

选项三:觉得自己应该是最没有魅力的那个;

选项四:不清楚。

其实,教授的问题,是希望看看三位女生对自己的看法。选择第一个答案的,对自己缺乏自信,不过他们并不自卑,只是缺乏一点自我改造的精神罢了;选择第二个答案的,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选择第三个答案的,自信心的缺失最大,还容易自卑,而且对自己的形象和定位不是很清晰;选择第四个答案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对“自己”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容易出现受人摆布、缺乏主见的情况。

让闪光点更加发光发亮

北大箴言: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

——李大钊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低调做人,谦虚求学的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在儒家思想的“怂恿”下,我们总会默默发奋,学会潜伏,储备能量,等待时机。

北大人很清楚,潜伏是为了蓄势待发,沉默是为了一鸣惊人,当韬光养晦了一段时期,自身能力积蓄到了腾飞的程度后,他们就要“发光发亮”,就要突破现状。

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有能力、有优势,目前不过是在等待时机而已。在北大人看来,是金子就要发光,而且要越来越亮。

因此,我们要向北大人学习,善于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并且将闪光点不断扩大。

上面,我们已经讲述过自身闪光点挖掘的相关内容。我们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当然,若这么说,你可能会困惑,既然人人都是金子,为什么有的人能如此成功,有的人则如此平庸呢?

其实,这就是因为对自身闪光点的运用、打造和润色过程的不同。你有自己的闪光点,问题是拥有闪光点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努力经营,扩大自己的闪光点,让它变得更加明亮。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闪光点是你的专业技能,那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内,拥有如此闪光点的专业人才可能不下百万,如何脱颖而出就是个大问题。就像脸谱网站的诞生,国内一些专攻网页编程和程序设计的专业人士会觉得这个程序从编写到实践并不是特别困难,或者会捶胸顿足地想,为什么就让那个美国的年轻人给先想到了呢?

这就是个问题。程序编写是扎克伯格的闪光点,也可以是很多人的闪光点,而扎克伯格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懂得运用自己的闪光点去尝试创新和创造,让自己的闪光点变得更大、更亮。

所以说,我们除了要树立发掘闪光点的意识,还需要时刻准备着、努力着,让自己的闪光点变得更加耀眼,做到“不扎你眼不罢休”。

我们家喻户晓的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始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在我们新中国的发展长河中,他自然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不过,除了后人给他歌颂出来的光环,李大钊本身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是自小培育出来的闪光点,那就是勤奋。

小时候的李大钊家庭环境不佳,父母双亡,自3岁起便跟随祖父生活,由于家庭背景的压力,他从3岁就开始学写字,5岁便开始学习四书五经,那时候,无论家里多穷,祖父都希望李大钊能一门心思扑在学问上,用知识改变命运。李大钊也如此做了,每天从早到晚地学习,学习累了,就到庭院中帮助家人干农活。有一次,祖父见到李大钊在干农活,以为他是无心向学,责备了他一顿,事后通过李大钊姑姑的话才得知,原来李大钊是如此勤奋好学的好孩子。别人孩子学习累了,会想玩玩,但是李大钊不是,学习累了,他就帮家人干活,用干活来换脑子,绝不浪费时间在玩耍上。

于是,长此以往,李大钊的学问有了很大的发展,祖父为他找教书先生,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先生大概就只能教李大钊几个月,时间长了就教不下去。因为李大钊太爱学习了,学问增长太快。然而,从他13岁开始,帝国列强开始对中国肆无忌惮地入侵,年少的李大钊意识到要挽救中国,就要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新中国。为此,他从小下定决心,成为一个有识之士,希望能挽救未来,挽救中国。

1917年,李大钊开始受聘于北大,这个开端改变了他的一生,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好学,实现了质的飞跃。由于勤奋和思考,在北大期间,他成为了率先在中国系统接受、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

当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新鲜事物,不少知识分子只是保持着观望态度,在中国,别说是实践,连理论都是缺乏的。不过对于好学的李大钊而言,这一点不难,他曾经任北大图书部主任,除了努力做好自己保护读书、增值藏书的责任,他还如饥似渴地不断吸收来自外界的思想。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开始,他便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中,还与陈独秀创办了《每周评论》,在《每周评论》和《新青年》等刊物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其后,李大钊还发扬自己善于组织和领导的特点和优势,发起进步社团,指导社团活动,实践马克思主义。1920年,陈独秀遭遇国民政府的压迫,李大钊秘密护送陈独秀经天津转道上海,过程中,李大钊大胆地和陈独秀提出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计划。那是一个大事,在当时,稍有风声泄露,李大钊和陈独秀都可能遭遇杀身之祸。不过,勤奋踏实而前瞻创新的李大钊,不足半年就和陈独秀就筹建中国共产党达成了共识,他们在上海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小组。两个月之后,勤奋积极的李大钊赶紧回到北大,在北大组建了北京共产党小组,由李大钊担当主任,其后改革为北京共产党支部,李大钊也身兼多职地担当支部书记。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李大钊积极进行宣传,鼓励北大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很大的反响。不过反响越大,李大钊就越成为***的眼中钉。在1924年,李大钊协助孙中山改组***,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由于他的主张和做法触动了军阀和地方势力利益,于1927年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暗杀,壮烈牺牲。

综观李大钊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自我能力发挥的可贵之处,说实在的,李大钊可以偏安一隅成为一名安稳的知识分子,可以安逸地担当北大教员,甚至可以做一个和世道不相纠缠的文化人,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知道,他的身上有闪光点,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是个人的优势和闪光点单纯用于培养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将闪光点不断扩大,成就民族大业。

我们也是一样,身上总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过闪光点的大小不同,作用也不同。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有出色的表现,就要试着扩大自己的闪光点,将闪光点的作用放到最大,让自己变得不一样。过程中你会发现,人就是“越强就越强,特长越培养就越见长”的一种存在。

北大行动指南:

1.别给自己的平庸找借口,学会解决问题

当然,想要发光发亮,一鸣惊人,也不是说惊就是喜,毕竟,在你决意要一鸣惊人之前,必须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客观判断,看看自己是否具备一鸣惊人的条件基础。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听到,某个北大毕业的高才生做出了一番惊人的成绩,不禁感叹:为什么总是北大呢?其实,这些北大人都遵循一个简单的信条:不找借口,专找问题。

大多数人会看到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障碍,但是能够一鸣惊人的人,不但看到了问题和障碍,还能立马联想出应变计划和解决方案。失败的人找借口,成功的人找方法。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才能踏出发光发亮的第一步。

2.勇于挑战自己,给自己不安分的理由

在人生中,处处会存在着各种挑战,而面对挑战,很多人会安于本分,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在北大人看来,“安分守己”是失败者的表现,他们要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面对极限挑战,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尽力完成,不会望而却步,这是发光发亮的心态准备。

我们要明白,过于安于本分的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只会着眼于自身小范畴、安守小本营的思维。但是,对于想要发光发亮的人而言,生活环境的小范畴是满足不了他们的大野心的。他们必然会关注全局,谋求发展,事事着眼于大局和宏观发展上,这样会使他们更加具备成功向上的动力,也是从优秀到出色的一个基础。

北大思考题:

在建筑系的课堂上,一次,建筑学教授问在座学生一个问题:如果你有自己的郊外小木屋,你会为它设计一个怎样的小栅栏?

答案有四个,第一个是用木栅栏将整个房子的四周围起来;第二个是选择砖栅栏;第三个是铁栅栏;第四个是不设栅栏,选择用花草树木代替。

教授这个问题,看似是建筑系上的研究问题,其实是一个启发学生自我认知的思考题。选择木栅栏的同学,优点和缺点都会表露无遗,属于爱恨分明、不怕天不怕地的类型,因此在生活中,他们很少会遮掩自己,面对优势项目,他们会全力以赴,面对劣势事项,他们也会坦诚布公自己的不擅长;选择砖栅栏的同学,相对妄自尊大,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很容易出现硬着头皮往上赶的情形,这样容易得不偿失;选择铁栅栏的同学,内心比较明快,他们善于公开自己,和别人和平相处,不过除了个性乐观,其他的领域可能不是特别突出;选择用花草树木代替栅栏的同学,容易出现目标游离、广而不专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别让自己“被埋没”

北大箴言:

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何其芳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推崇“韬光养晦”,指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隐藏自身的才能,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优势,也不刺激或者诋毁别人的短板,同时不时低头反省,修正自身,暗中提升,使自己的才能日渐增长,为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

因为,人生在世,受点委屈、受点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如果我们过于锋芒毕露,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孤立的处境,这样要发展和成长就更加困难了。

不过,韬光养晦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韬光养晦是为了在适合的时机展现自己,因此,我们不能以韬光养晦作为借口,让自己平庸,不然,哪怕韬光养晦一辈子,你终究是难以找到腾飞起步点的。

因此,在低调处世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要让自己被埋没了。

很多人以为发挥自己的才华,看上去和韬光养晦、低调做人的宗旨有所相悖,其实这只是我们的错觉。在低调的过程中,我们隐藏实力,同时也要增强实力,为的就是将自己的才华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发挥出来。因此,遇上能彰显自身才华机会的时候,我们万不可迟疑,万不可畏惧。要知道,低调是一种品质,而发挥才华是一种能力,这是不相抵触的。

有能力而善于发挥、勇于解决生活难题的人不招人厌恶,只有那些高调做人、不懂装懂子的人才会惹人烦。虽然在发挥才华的过程中,难免招来妒忌,但是,“不招人妒是庸才”,与其平庸得让人瞧不见,何不暗中发力,待能量储备充足的时候充分展露才华,让别人认同你,甚至羡慕你呢?

胡适一生中发掘过不少有识之士,其中一位就是罗家伦。1917年那次北大招生,让胡适记忆犹新,他记得他曾经看过一篇文章,直接给了这篇文章满分。他在招生会议上表示,非常希望北大能够录取到这样的学生,作为校长的蔡元培看了一下这篇满分作文,也十分认同胡适的想法。

不过,这件事引发了争议,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拿了满分,而是因为这个考生在数学科的入学答案中考了零分,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非常普通,仅仅是文章写得好而已。

这位颇具争议的学生就是罗家伦。

很多教授反对过于偏科的罗家伦,认为能否进入北大,还是应该以综合水平来做评断,过于偏科不一定适合北大的育才理念。不过,全赖蔡元培和胡适的坚持,最后,北大还是破格录取了文章满分、数学零分的罗家伦。

自然,罗家伦后来的表现也没有让蔡元培和胡适失望。一进入北大,罗家伦便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思考、善于撰文的特点,和傅斯年等人发起“新潮社”,编辑出版《新潮》杂志。在五四运动中,他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推动了五四运动发展,连“五四运动”这个提法,也是首次由罗家伦提出,并沿用至今的。

到1920年为止,罗家伦在北大的学习成绩一直优异,得到了蔡元培的推荐,获得了实业家穆藕初的赞助,得以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地留学交流。学成归来后,他回到母校,希望用自己所学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学子。

不过,此时的中国时局动荡,他在东南大学短暂任教之后,便卷入了大革命的风波,被蒋介石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当时,这个清华大学校长不好当,因为在别人眼中,那就是***的傀儡。他是由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的,因为当时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但是,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作为校长,罗家伦只想尽自己的才能,为学校、为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正如蔡元培于北大那样,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改革和贡献居功至伟。其实不然,在梅贻琦之前,首先是罗家伦,他为清华大学做出过难以取代的奠基工程。凭借着自己一份教育家、文化人的革命热情,他依然将清华大学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希望强调学术独立性。

同时,他以教育家的豪情,整肃了清华大学当时的校风和教风。他邀请众多才华卓绝的志同道合之士,例如杨振声、冯友兰等到清华任教,并且倡导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和纪律化。

他认为,要想学校好,首先要老师好,因此,他一上任,原本的55个教授,他觉得不称职的全部辞退,一下子去掉了37位,引发轩然***。同时,他对待学生还一视同仁,不论家底,不论背景,不论男女,以真才实学说话。

他在上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的做法,可以看到他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反正就是忠于自己的专长和所爱,用实力做评判。

每个人都一样,我们总有自己的才华,不过,在纷繁的生活中,我们不一定有机会展露自己的才华,或者对自己的才华欠缺一个深入的了解罢了。

如果你觉得你像年少的罗家伦,在某个领域有着闪闪发光的才华,那么你一定要保存它、发扬它。正如现在还不时会见到很多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在某个领域表现出惊人的才华,但是其他领域可能相对逊色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做?也许我们可以向罗家伦学习,善于将自己的才华发扬,千万别碍于世俗的眼光或者生活的桎梏,因而掩藏了自己的才华。

北大行动指南:

1.发挥才华,不等于硬当出头鸟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不如意或者不顺心的事情,比如一项计划的开展过程中遇到麻烦,我们和伙伴之间产生分歧。遇到这种情况,最忌讳的方式是一味争辩,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样不仅损了自己的形象,还会给伙伴们落下顽固、不认错的印象。聪明的北大人绝不会将精力放在无意义的争执当中,反而能够学会忍耐,主动化解矛盾,也显示出了宽大的品性。

才华横溢的北大人,无论到哪里都是焦点人物,但他们很少锋芒毕露,绝不硬当出头鸟,这就是他们的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2.发挥才华要注意适时适度,有目的性

人是一种有智慧的高等动物,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说白了,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虽然这么说看似有点功利主义,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很多人在发挥自身实力的过程中,目的不明确,容易弄巧成拙。主要体现在,觉得自己有能力,所以遇事强出头,甚至明明知道这件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哪怕自己不一定能完全胜任,也会为了表现才华而揽到身上。

这样,固然能体现自己的实力,不过同时容易“过犹不及”。一方面,如果我们什么事情都强出头,容易给别人留下事事争功好胜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才华有一个判断,有才华,不代表你能胜任所有事情,如果将一件过于繁重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项目揽到身上,最终完成不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因此,发挥才华要注意适时适度,要从自身的实际能力出发,不要着急,生怕没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做事之前,我们要有一个预判,看看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够胜任。同时,如果完成一件事既帮助不了自己,反而影响别人能力的发挥,那么这种无目的的发挥,我们还是能免则免更好。

北大思考题:

教授有一次问了学生们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却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谁?

答案很简单,北大学子们稍一思考就解答了出来,答案就是:我们自己。

没错,答案是“我”。

不过,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却埋藏着哲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看着别人,喜欢和别人攀比、比较,但其实,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同样的两片叶子,我们和别人都不一样。因此,教授希望让学生们明白,自己就是自己,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于与别人的比较,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发展。

清晰目标,学会忍耐

北大箴言:

人生学艺之道无它,锻炼意志第一。

——徐悲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传承千年。

成功者的忍耐力是超强的,为了实现目标,他们可以忍受一切,其坚定无人能比。

然而,这样的忍耐并不是盲目的,这是一种聪明的忍耐,就像北大人一样,他们精于计算,他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常常要经过一个“度”的判定,之后便可以发挥自己的忍耐力。因为他们明白:学会忍耐,培养自己的忍耐力才能通向成功,但是忍耐不等于哑忍和盲从,关键是在于,通过忍耐获得的东西是否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满足。

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曾经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在他留学期间,曾经发生过一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情。

由于当时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走到西方世界总是会遭受到歧视,这是弱国无外交的直接后果,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会有如此遭遇,徐悲鸿也不例外。当时徐悲鸿在欧洲学画,由于西方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工艺有所不同,中国画侧重写意,而西方绘画侧重写实,连带阴影,光线和立体扫描等都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徐悲鸿总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赶得上外国学生的学习水平。

那时候,由于中国留学生叫人瞧不起,徐悲鸿总是受到外国学生的挑衅和欺负,经常有洋学生对着徐悲鸿大吼:“你们就是愚昧无知,中国人天生就是当奴才的料……”诸如此类的恶言相向,深深地刺痛了徐悲鸿的心。

为了学习,为了能全心全意地学画画,徐悲鸿总是用自我平息、自我调节的方式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他总是告诉自己:要忍耐,我是来求学的,不是来吵架的。

不过,徐悲鸿哪怕一门心思地学习,也还是难免遭到各种嘲笑和歧视,无论他怎么忍耐,冷嘲热讽还是不绝于耳。终于,忍无可忍的徐悲鸿为了捍卫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亲自登门向一位洋学生挑战。

不过,善于忍耐是徐悲鸿的特长,他上门挑战可不是脑子一热的后果,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为了给自己赢得一个相对平和的学习环境,为了捍卫中国的尊严。他和洋学生打赌说:“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愚才,如何?”洋学生觉得中国人画西方画肯定画不好,就一口答应了。

从此之后,洋学生总是很用功,经常细心地留意徐悲鸿的动向,而没有再肆无忌惮地出言侮辱了。徐悲鸿赢得了耳根清净的学习环境,认真学习,长期发奋努力,一有时间就到罗浮宫、凡尔赛等大型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有时候一去就是从早到晚,连饭都不吃。

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勤奋的学习,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的第一年,他的油画就获得了法国艺术家佛拉蒙先生的高度赞赏。在竞赛答案中,他凭借着出色的绘画技术获得第一名,技压群雄,将其他洋学生都比了下去。他的油画更获得了在巴黎展出的机会,轰动了整个巴黎艺术界。

这时候,那个对着徐悲鸿趾高气扬的洋学生,早就输了。他见识到了中国人的力量,再也不敢和中国留学生叫板了。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年少气盛的徐悲鸿缺少忍耐的品质,将时间都花在和洋学生怄气上,那无异于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自己的青春,甚至会输掉自己的将来。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过于执着于一时半会儿的成败,总是沉不住气,是难成大事的,无论是面对自身的逆境,还是面对别人施加的压力,我们都要学会忍耐,要懂得将今天所受的屈辱转化成动力,默默努力奋斗,千万不要好胜,争一时之勇。

北大行动指南:

1.将苦难转化为动力,在忍耐中蓄势待发

能考入北大不容易,走出北大之后能够出人头地更不容易,这些人中有很多受尽苦难的孩子,在他们看来,为了明日的辉煌,今天的忍耐是值得的。

的确如此,懂得忍耐的人,更加接近成功,他们无限度地提升了自己承受苦难的能力,使自己具备更为强大的反弹力,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身的光彩。

2.忍耐需要成熟处理,不能盲目哑忍

在北大人看来,忍并不是忍气吞声,也不是卑微懦弱,更不是等级低下的原因。忍其实是一种战略,能培养并锻炼你们自己的性格。忍带给你们的是更加坚毅的性格,是更加强烈的进取之心,忍一时,会促进你做成其他人办不到的事情。

越是遇到苦难和不公平对待,我们越不能害怕。不要隐藏自己苦难的过去,反而要将过去的苦痛看作是明天前进的动力,不忘屈辱,不忘挫败,全速前进。

我们之所以要忍耐,不是懦弱的哑忍,恰恰相反,我们要的是隐忍。就像汉高祖刘邦,当年直取咸阳,在一时意乱情迷之下,真有画地为王的冲动。可是,他最终也没有这么做,他不仅没有称王,也没有和项羽针锋相对,他选择了隐忍。因为他知道目前自己的实力未足以和项羽抗衡。

但是,刘邦的隐忍,为他换来的不是耻辱,也不是挫败,他最终打败项羽,成就了一方霸业。因此,我们要知道,之所以隐忍,是因为我们在等待,等待着陡转的机会,等待着翻身的机会。忍耐不代表我们服输了,相反,我们要不气馁,怀抱着希望,翘首以盼我们即将来临的成功。

北大思考题:

北大校园内举行了一个晚会,大家都盛装出席。一位教授走到一群女学生身边,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你们看看你们的衣服,如果这件衣服你很喜欢,但是别的同学却说这身衣服不好看,你会怎样?

几个学生叽叽咕咕地说了一堆,有的说拿回去跟店家换别的款式;有的说,没办法,以后就少穿一点;有的说那以后都不穿了;还有的说,不管别人的看法,自己喜欢就经常穿。

其实,教授的问题是在考验学生们的忍耐力。因为人生漫长,我们总不能做任何事情都让所有人满意,尽管我们会尽力地做到满足大家的期望,可是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无论你怎么做,在某些人眼中可能还是不足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忍耐,说去服装店换款式的同学缺乏主见和忍耐力,目标很容易随波逐流地游离;选择以后少穿一点的同学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是倾尽全力地满足别人的期望,而忽略了自身的长远规划,自然忍耐力也相对较弱一点;选择完全不穿的同学,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倾向,当他们尝试一件事情而失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况;而选择不管别人看法,照穿不误的同学,比较坚持己见,有忍耐力。

人生凶险,要学会“王婆卖瓜”

北大箴言:

个人的一生都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

——徐悲鸿

古语有云:“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过,如果巷子的确太深,或者有酒香的店实在太多,那人们能否闻到你的酒香确实是一个疑问。坚持自身的优势是好事,也是为人做事的根本,但是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们能把满溢的好酒放到显眼的地方,是不是更加能够方便别人去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呢?

尤其是现在,江山辈有人才出,人才竞争已经愈发激烈,大家的竞争关系也变得愈发明显,没有人会将机会拱手让于你,也别指望领导们个个是深入巷子的酒客,很多时候,机会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主动争取。

正如很多人会抱怨千里马虽好,却少有伯乐发掘一样。其实,既是千里马,大可奔走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伯乐,何苦“守株待兔”等人发掘呢?

所以,面对复杂而漫长的人生竞争,首先,我们要懂得自己夸自己,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长处,明白我们的价值,不要总以为你是一颗等待发掘的新星。现在已经是时移世易了,千里马很多,哪怕你自认为是汗血宝马,也不要默默苦等,要懂得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告诉别人“你行”。只有懂得建立自我形象,并完美地推销自己,我们才能在人生的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越战越勇。

董永章和李牧都是北京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学生,董永章是李牧的师兄。由于是名校毕业,加上资历超过5年,在部门当中算是不老不嫩的油条儿,但凡遇上比较棘手或者难做的项目,部门领导大多会想到这两个人。9月份,领导从上级那里接到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将某品牌打进各大超级市场,上架销售。因为品牌具有实力,但是给商场的毛利却不高,因此,很多商场都不乐意让这种品牌的饮料上架。领导没辙,就找来了董永章。董永章接受任务之后,不辞劳苦,总算完成了这个区域内的商场上架。在他完成任务的时候,领导十分高兴,和董永章开展了对话,董永章简单就上架商场的名单陈述了一遍,然后就是关注自己的提成和分红。

10月份,上级部门见董永章的工作做得不错,于是加大了工作难度,开始想要拓展这个品牌在相邻区域的上架率,这比之前的任务难度更大。领导思前想后,想让董永章继续尝试,可是见董永章态度不明朗,只顾提成,也没对工作方法做出任何有效总结,领导便觉得他的心思也许更多的是放在自己的利益上,而不是部门的利益上。结果领导就将这个任务分给了李牧。

李牧也不辞劳苦地完成了任务,在和领导汇报的当天,他利用自己仅有的休息时间整理出了一份长达10页纸张的工作汇报,里面整理了工作方法、不足和改善方案,还表述了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困难。领导一看,甚是感动。自此之后,李牧便成了领导多加重用的干将。因为他有自己的声音,他善于总结,善于整理工作头绪,他有这份爱工作的心。

虽然我们经常说在工作中应该将功劳让给领导,把成就留给上司,但是适当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适当地表现自己,在辛勤工作取得成就之后,让领导知道,此成就你有参与或者付出过汗水,他自然会在心里记住你。不要害怕别人批评你“好大喜功”,而应该担心自己的努力有没有被人看到,自己的才华有没有被人发觉。像李牧这样,在完成工作后,向老板汇报的时候,可以先说工作总结,给老板一个满意的结果,然后要繁简有致地说说工作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除老板之外,还可以将自己做过的努力,以隐晦的方式告诉同事、部属,甚至倒茶的阿姨,让他们成为你无形中的宣传大使,使你的努力得到很好的宣传。因为我们要想方设法做个“会发声的人”,引起老板的注意,这样会更加容易得到领导的重用。

除了工作技巧,透过董永章和李牧两位北大学子的遭遇,我们还能看到,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在世,人在职场,都需要自我推销的。你有本事完成一项任务,不代表这项任务就完成了,如果你仅仅是完成后就算了,那么你只成功了一半,或者占据了一半的成功份额。关键在于你对自己的推销,让别人知道你是如何做到的,下次还可以找你承担工作。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让别人下次还会想到你,认为你果真能做事。

北大行动指南:

1.勇当急先锋,别太默默无闻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非常像《西游记》里面木讷的沙僧,有工作能力,却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推销自己;总是默默无闻,以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为最大目标;凡事怕惹麻烦,害怕在别人面前出风头。还有一些人独具才华和见解,但缺少主动展示自己的勇气,成了生活中典型的“逃避专家”。这样,就会使他们失去宝贵的表现甚至成功的机会,还给大家留下一种平庸、无作为的印象,使人生之路更加艰难。

在北大人看来,沙僧这样的员工不是好员工。这种过于默默无闻的作风,不利于个人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勇敢地站出来,表现自己,用行动诠释自己的见解、主张,告诉别人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有多大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出自北大的毕业生总是在社会上被委以重任的原因之一。

2.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恰如其分地自我举荐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某位同学解答出一道难题并说出解题思路后,我们会深深地叹息道:其实这个我也能做到。

那你当时为什么没有做?

其实,这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即便对方是学界权威,即便是北大才子,你也不能甘于等待他们得出正确答案。你一样要积极思考,因为不行动永远不会有结果。

当你进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机会都是主动争取来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毛遂自荐很重要。给对方留下积极的印象,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北大思考题:

一位北大教授问学生们一个问题:当你在路上遇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喜欢自己的人,你会不会主动跟他打招呼?

有的学生说,一定会;有的学生说,偶尔会;有的学生则说,可免则免。

教授的提问是希望从侧面窥探学生们的自我营销能力。因此,面对自己不喜欢或者不喜欢自己的人,会产生一种心理屏障,这比面对自己喜欢的,或者喜欢自己的人进行自我营销要难得多。

回答“一定会”的同学,有很强的自我营销能力,有着哪怕对方不喜欢自己,自己还是会全力以赴在对方面前展现自己的品质;选择偶尔会的同学,有一定的自我营销能力,但是对自己的个人形象和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怀疑;而说可免则免的同学,在自我营销方面缺乏完整的意识训练,存在逃避主义,有时候甚至会害怕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

我们知道,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实力,不过,在交际的过程中,在工作学习上,我们除了安于本分,还需要懂得建立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学会自己给自己做推销,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作者:黄轶类型:都市状态:已完结

“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

小说详情